金鳟无公害池塘养殖 金鳟肉昧鲜美,营养丰富,刺少肉多,食用价值高, 是集观赏、游钓、美食于一体的优良品种,现已成为我国 养鳟业继虹鳟后第2个重要养殖品种。金鳟既能在池塘中 养殖,也能在水库、湖泊、河川中放养,尤其在池塘流水 中养殖,一年四季均可生长,亩产可高达1~2万公斤, 经济效益极高。 1.池塘建设 山涧溪流、泉水、地下水、水库底排水等,均可作为 金鳟池塘流水养殖的供水水源。这类水源一般水温冬季在 O℃以上,夏季在2 2℃以上,水体溶氧在6毫克/升以上, pH值在6.5~8之间,符合金鳟养殖用水标准。池塘建设 以不渗漏、水流畅通为前提。地形要有一定坡度,以利于 进、排水,同时水的落差有利于自然增氧。每口池塘面积 一般为10 0~2 00平方米,水泥结构,长方形,有利投饲、 管理和控制鱼病,并可使水源均匀流到池塘各处。 池塘的进出水口有两种形式: 一种是和池塘宽度等 同,闸门从上到下,整个断面保持过水,这种形式适用于 水量大的鱼场: 另一种是进水口宽度仅及池宽的115左 右, 出水口宽度为池宽的112。同时为防止野杂鱼进入池 塘和池鱼逃走,在进、出水口要设置拦鱼栅。养鳟池排列 形式有并联和串联两种,但以串联式为好,管理方便、省 工。 2.鱼种放养 鱼种应规格整齐、游动敏捷、体质健壮、体色鲜亮呈 金黄色。鱼种放养密度受水量、水温、水中溶解氧状况等 因素制约,在饲养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鱼种放养量和成鱼产 量成正比。放养的规格以养殖时间、水温和计划上市的规 格而定,一般每尾在80~10 0克之间。实践证明,供水量 每秒40~300升(温度越高供水量越大),每平方米可放 养金鳟鱼种15 0~200尾。放养前池塘应充分暴晒并用生 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;鱼种用2~3%的食盐溶液消毒 后方可放养,好避开中午高温时投放。 3.饲料投喂 鱼种放养初期,可将野生杂鱼和畜禽肝脏用绞肉机绞 2~3遍使其成糊状,抹在细铁丝盘上,挂在水中, 日投 喂量占鱼体重的6~8%, 每日投喂3次,以后逐步投喂 人工饲料,饲料比:动植物饲料各占50%。动物性饲料 有鱼粉、肉粉、小杂鱼、蚕蛹及畜禽内脏等,植物性饲料 有饼粉、麸皮、米糠、菜叶等,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,一 般直径4~6毫米。 日投喂2次,采用手撒的方法投喂, 投喂量为鱼总重量的2~3%。可根据天气、水温和鱼的 食欲状况灵活掌握,不要投料过多,以免污染水质。 4.日常管理 金鳟养殖用水必须保证清洁无污染。要定时清刷鱼池 池底及池壁,好在距排水口2~3米处设一道拦鱼栅, 以便污物在其间沉淀,然后用吸管吸走,以减少对下排池 的污染。为使金鳟高产,在管理上先要保持足够的水量 和充分的溶氧含量,为此要在鱼池里增设增氧设备,一旦 缺氧,立即补充。其次要经常把已经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 (尾重2 00克以上)及时捕捞出售,并将生长出现明显差 异的个体选出分池饲养。 5.疾病防治 (1)弧菌病。金鳟池塘流水养殖常见的一种病害,多 在晚春和秋季发生。发病初期体表和鳍的基部逐渐变黑, 严重时表皮溃破,露出坏死的肌肉。防治方法是每公斤鱼 体重投喂磺胺类药物7 5毫克~100毫克,与饲料充分混 合,连续投喂5~7天。 (2)肝脂肪变性病。由于投喂的饲料营养含量不全或 发霉变质等造成的。病鱼体色发黑,肝脏肿大,自漂在 缓流处,不活泼。防治方法是发现病鱼立即改喂优质饲 料,减少投喂量,并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的含量。病情较 轻的鱼经过3 0天左右可完全恢复,病重者则无法挽救。
![]() 1、 有效改良水质、促进残饵及其它飘浮有机物的分解、降解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等有害有毒物质、 增加水中溶解氧,促进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,调控养殖池微生物生态结构; 2、 增强水产动物 免疫功能,预防病害,增进健康,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; 3、 迅速净化池底淤泥,平衡PH值,减少水 产动物的应激现象,创造健康养殖水环境; 4、 迅速稳定水色、培育有益菌与有益藻类。特别对因有 机质富余而引起的黑水、浑浊水、红水等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;
|